世界上最早的交通隧道出现在巴比伦城。这是一条人行隧道,连接着宫殿和寺庙。它建于公元前2180年至2160年,长约1公里。在施工期间,幼发拉底河改道,修建了明挖暗渠。所谓明挖,就是直接从地面挖,然后回填隧道顶部。
世界上最早的公路隧道出现在中国,在历史上著名的褒扬匝道上。再来看一下科普的赞斜路,这是中国古代穿越秦岭的山路,也是巴蜀和秦川之间的主要道路。全程249公里。314年前,秦国派张仪、司马错攻蜀,军队经过这条路。此后,褒扬斜栈道一直是南北用兵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许多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南起包谷口(汉中市大钟寺附近),北至斜谷畴(眉县谢玉关)。它沿着第二条水线,穿过第二个山谷,因此得名,也被称为顾颉路。
豹澥岛风景
栈道穿过山谷,难免被岩石挡住,需要开隧道。匝道上的隧道工程主要是石门隧道。位于石门包谷口河西岸,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嘴,斜斜地伸入河中。形势险峻,近乎直立,人过不了岸。只有通过山嘴,通过洞口,当时没有隧道,所以叫石门。
石门修复效果图
首先,打开坡道
东汉永平四年(61年),汉高祖刘庄下诏,在栈道不通的地方开凿一个山洞,汉中县令季峻下诏承接。汉中巡抚经过一年的准备,组织两千多人,六年在永平动工,九年在永平完工,前后用了三年时间。《汉体君开褒坡道崖》载:“永平六年,汉中郡由广汉、蜀、巴三县二千六百九十信众以书信开之”。
赞美坡道遗址
这条隧道只有15.75米长,而且是直接在岩石上开凿的。可想而知,在没有炸药的年代,切割是多么困难。但石门内壁没有斧、凿、钻等工具留下的痕迹,岩面修整得很平整。清代罗秀书等人记载石门被火、水或醋击打。梁清宽的《贾汉夫修栈道之歌》一书中有一句诗,收录在包谷古碑集里。说明用水火淬火切割石头时,石门内有两节车厢。
它是中国书法、高楼大厦和重大工程的国度。书法怎么能缺席?雕刻石头和竖立纪念碑是一个项目的最后仪式。为纪念石门隧道的开通,当时主管汉中的县令下令将石门隧道的开通过程以文字的形式刻在山崖上,史称“汉中巡抚杜军开通褒倾斜碑”此石刻字体宽大,外紧内松,书法风格是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典型代表。
开平蟹岛摩崖石刻
开平蟹岛摩崖石刻
石门隧道开创了隧道交通的历史,是世界上第一条公路隧道。但开通后60年未修,以至于“断桥”,行人只好改走子午路。
路断了,“开赞斜路断崖”就被忽略了。时间久了就会长满青苔杂草,再也没人知道了。直到一千多年后,宋光宗邵熙五年(1194年)三月,才被南郑县令发现,并在旁边题写了长长的碑文。当时书法以研究二王帖为主,文人书法家中没有人关心工匠在悬崖上的题字。此后600多年间,这里长满了青苔,无人问津。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碑刻家毕元撰写了《关中碑刻》,经寻访又发现。于是,拓片代代相传。此时金石学兴盛,“开赞斜道崖”备受推崇,直接激励了许多金石学家。
二、祖孙三代石门边
褒坡道和石门的整修推迟到汉武帝(刘佑)四年(125年)十一月。于是,司隶校尉杨欢(字)请朝廷“诏益州刺史,击子午道,通褒坡道”。于是,我们翻修了斜栈道,化险为夷,方便了旅途。经过这次改造,又刻了一个摩崖。这就是著名的《石门颂》,歌颂的是校尉、犍为(今四川乐山)人杨“登临号”修褒坡道的事迹。当时,汉中太守和助手王在石门内墙西侧所刻的一块摩崖石刻,就是隶书的书法作品。距离“开赞斜路崖”还有60年,可见隶书正在走向成熟。《石门颂》用的是圆笔。在隶书中称为草书,是韩立的代表作,线条厚重柔韧,筋骨舒展,结结松散奔放,体瘦,飘逸自然。《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与《桥歌赋》、《西狭赋》并称为“汉代三赋”,是汉代赋体的代表作。
石门松元片
石门松拓片
石门松拓片
石门松拓片
我为《石门颂》努力了一年,感觉《石门颂》可以轻松的写成笔,但是不能松懈。
我抄了《石门颂》
四十八年后,东汉西平二年(173)二月,杨郡少年路过石门,拜谒《石门颂》。他与杨的孙辈杨怀、杨弼十分熟识,感受到了杨祖孙的功绩,于是刻了一面摩崖,全名“杨怀,校尉,从事下邳象鼻录”。书法古朴典雅,有篆书的笔意,类似《石门颂》。
杨槐表记
杨槐表记
我在写《石门颂》的同时,也参观了《杨槐表记》。两座纪念碑的风格相似,但后者更为肆意,充满乐趣。
我的杨槐手表复印件
第三,用草做成的悬崖“石门明”。
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好评坡道断断续续的修过。汉代永寿元年(公元155年)、曹魏靖远元年(公元263年)、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因道路堵塞,修了褒匝道。随着褒扬坡道的修废,石门关前途未卜。石门地区的摩崖石刻越来越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在欣赏秦岭风光和石门人工奇迹的同时,把事情记录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成文字,世代镌刻在石门内外的山崖上。于是,就形成了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
明石门
北魏元年(公元504年),汉中归北魏,北魏令梁,秦二世令杨志为刺史,原有旧路重修,重新开通。工程于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开工,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月竣工。这次修缮留下了一篇名篇——《石门铭》歌颂了杨志、贾三德敕令修复废弃已久的斜道亭,重开并拓宽石门的贡献。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说:“《石门铭》的写作意义与《石门颂》相似。他以草为隶书,皆在一品。”石门明虽然是楷书,但还是线质的,因为刻在不规则的岩石上,因势而形,结多在体侧,灵动活泼。
我在石门铭
我在石门铭
第四,民国时期的“新石门”
20世纪,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高速公路在中国不断延伸,古老的褒斜栈道发生了新的变化。
民国23年(1934年)4月,因修建包晗公路,勘测至对岸栈道“石门”“石湖”附近。这时,石门和摩崖石刻被列为重要文物。时任国家经委公路处处长的赵祖康与工程师张发芳、张作舟商议,决定机投关北桥过江,沿包河东岸设线。为了保留“石虎”的虎形地貌,修建了道路。在建桥期间,张作舟经常去栈道“石门”观看栈道遗址和摩崖石刻。最后,他决定恢复一条古栈道的面貌,在石门北口外根据遗址洞口用木头修了一条仿古栈道,并在终端崖顶建了一座亭子。河东公路隧道入口处,题字“新石门”由交通界的叶恭绰先生命名,刻在隧道入口处的摩崖石刻上。就这样,两条古老而现代的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相得益彰,让人感觉差一点。设计鸡头关大桥的工程师钱玉阁曾即兴作诗:“绝壁深立,寒潮吞溪,踏平石虎脚,直下谷亮”。在“新石门”附近的悬崖上,有许多名人题字刻石,赞美古老的新石门。
新石门
动词 (verb的缩写)后续行动
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水利建设需要根治包河,石门所在的山谷里修建了水库。国务院评定水库淹没区摩崖石刻铭文十三种,其中汉代铭文八种,曹魏、北魏各一种,南宋三种,为“一级一类文物”。石门洞的十七件石雕和这些精选的代表性石雕被凿下来,搬进汉中博物馆,并设立专门的房间保存和展示。摩崖石刻书法作品十三篇,称为“石门十三品”。没有凿过的石雕只能沉入水底。很遗憾,但是很难说它们是好是坏。
汉中博物馆
石门十三品陈列馆
在微信上,我曾经让参观汉中博物馆的同行朋友给我发照片。遗憾的是,当他们透过玻璃拍摄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以后一定要亲眼看到这些书法珍品。